大涌居民使用的方言屬中山閩語中的隆都話音系。在大涌講隆都話約2.7萬人,占全鎮(zhèn)戶籍人口的92.11%。經(jīng)語言學(xué)家鑒定:隆都話屬福建閩南語系,其詞語接近泉州,但很多單音詞又接近福州,甚至個別語言接近廣東潮州。雖然大涌、沙溪人同說隆都話,但也有區(qū)別,一般大涌人說起話來音調(diào)高些,而沙溪人音調(diào)低些,有時細(xì)心一聽就可分出是沙溪人或是大涌人。有的村還有其獨特的語氣助詞,如南文村“吔ia24”、安堂村“嗟ts?i?55”、南村村“吱tsi33”等。
隆都話的形成難于考證。隆都話屬閩南語系,與福建的一些地區(qū)話語相近,從這點可以確定,隆都話的形成是閩南人曾遷居隆都地區(qū)而留下的語言。宋朝以前,卓旗山丘列是個小島,閩南的漁民或海邊居民,為避風(fēng)、逃兵災(zāi),或為生活,而移居到卓旗山列,形成一些小村落,說他們的土話。到宋末,疊石的余、羅兩族,南文的殷、薛、蔡族等遷來,到元、明、清代,黃、蕭、李、林、伍等族人從新會、東莞等地遷到大涌,為與原居民交流溝通,語言慢慢與之靠攏,逐漸地形成隆都話。在大涌地區(qū)也有部分先民其始祖是福建人,如青崗高族,始遷祖高師是福建人,安堂林族追溯到始祖林允文之前,也是福建莆田人,故有“莆田衍派,桂里興基”之聯(lián),也是隆都話形成的一個重要方面??傊S著不同地藉人群的遷徙,為生活、勞動等的交流溝通,時間的推移,隆都地區(qū)形成一種獨特的方言——隆都話。
隨著社會不斷發(fā)展,人群的遷徙,交往不斷增多、頻繁,隆都話也在不斷地變化發(fā)展。新事物、新名詞不斷出現(xiàn),很多不能用地道的隆都話來表達(dá),有些詞語一半用粵語讀出,如“手機(jī)”讀作“手ts?iu24(隆都話)機(jī)ki55(粵語)”,有些則全部用粵語讀出,如:社會si?24ui33、歷史l?k33si24、國家ku?k33ka55、錄像機(jī)lok33tsi??33ki55、電腦tin33n?u24等。另外,大涌地區(qū)的旅外、港、澳鄉(xiāng)親眾多,不斷往返交流,隆都話也有很多單詞用英語表達(dá),如把“球ball”叫作“波p?55”,“拐杖stick”讀作“士的si33t?k55”,“客車bus”分稱為“大巴tai33pa55、中巴?o?55pa55、小巴siu24pa55”等等。
據(jù)《中山市志》載,中山閩南語系,隆都、三鄉(xiāng)、東鄉(xiāng)語片中,隆都語片的人口最多,又是純閩南語區(qū),所以隆都話可作為中山閩語的代表。